登录成功

账号登录

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当前位置: 首页 / 场所交流 / 特色举措 / 揭秘四川省女子劳教所“母性回归”计划

揭秘四川省女子劳教所“母性回归”计划

发布日期:2011-08-05 19:33:00 2885 次浏览

 

图为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的学员在学习制作十字绣。魏征摄

图为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的学员在学习制作十字绣。魏征摄

  ● 让吸毒人员戒除“心瘾”是教育矫治的中心,让她们学会如何拒绝毒品是矫治的目的

  ● 对感染艾滋病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不能服从,但要服务;不能放任,但要信任;不能迁就,但要成就

  茶道表演、民族舞蹈、赞美母爱、讴歌家庭……不久前,一场特殊的“美丽女性评选”决赛在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的高墙内举行。所长朱怀忠说:“举办这个活动,不仅能帮助学员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美,也帮助她们重树生活信心。” 

  作为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如何将教育矫治工作的一般规律与女性教育的特殊性相统一?如何提高女性学员的主体意识,塑造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四自”品格,培养健康、积极、向上、乐观的品质?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失足女性再现自信、美丽,从2010年8月开始,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开始了包括社会角色回归和性别角色回归两部分内容的“红花楹”母性回归计划主题帮教活动。

  “三教两治”戒断“心瘾”

  走进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绿树成阴,花香扑鼻。盛放的红花楹花颜色艳红,宛如涅槃的火凤凰。

  “我们以‘红花楹’作为母性回归计划的象征,以充满热情、鲜艳的生命色彩和热情浪漫的气息,作为女性学员生命重新燃烧和绽放的生动表达。”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副所长王艳春说。

  据介绍,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收容的人员中,70%以上为涉毒型。在实践和探索中,干警认识到,让吸毒人员戒除“心瘾”是教育矫治的中心,让她们学会如何拒绝毒品是矫治的目的。结合女性吸毒人员的特点,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于2004年创立了“三教两治”戒毒模式,即脱毒期教育、康复期教育、适应期教育,心理矫治和行为矫治。为建立长效具有科学理论为依托的女性戒毒模式,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现代艺术学院协商,制定了心理援助、“音乐”疗法和“三教两治”戒毒模式相结合的指导计划,大大提升了吸毒人员“心瘾”戒断率。所内戒断率100%;社会吸毒青年自愿来所,戒断率100%。

  六大队副大队长赵洋在教育矫治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吸食新型毒品的人群出现低龄化高文凭的特点。

  38岁的小文是所里少有的大学生。小文本是成都一家私企的老板,吸毒长达16年,但即便吸毒导致孩子也染上毒瘾,也没想过强制戒毒。直到去年9月,小文吸毒产生幻觉,发生交通事故,才自愿走进戒毒所。

  1995年,学企业管理的小文刚大学毕业,在成都开了一家销售安防器材的企业,管理着100多名员工。后来,一个朋友给她抽了夹有毒品的烟,小文就此染上毒瘾。上瘾后,小文每天至少要“吸”掉700元钱的毒品,甚至连1200元每克的毒品都买过。

  吸毒后,原本是家人骄傲的小文变得非常自卑,生怕被人发现她是瘾君子。但纸包不住火,1999年,小文生了孩子。孩子刚出生时,哭声很响,但没多久哭声突然变小。医生检查发现,孩子因为母亲吸毒而染上了毒瘾,家人这才知道小文在吸毒。

  按照“三教两治”戒毒模式,小文已成功度过生理脱毒期,戒毒初见成效。现在,小文在女所管理生产,发现哪个工序有问题,就随时调整,掌握每天的产量和生产情况。

  “大队对我很关心,推荐很多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给我阅读,现在我的自我调整能力也增强了。”小文说,她有一儿一女,离家戒毒后,孩子们都以为她在外出差,一心盼着她回家。“我会继续努力戒毒,将来再也不接触毒品了。如果有一天,儿子遇到挫折跨不过去,我会把我的故事讲给他听”。

 

  培养感染人员自律意识

  针对艾滋病感染学员,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采取以树立自律意识理念、树立珍爱生命意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重新建立内部支持网为内容,以规范化管理、系统化教育、科学化防治、人文化关怀为结构的“管理—教育—防治—关怀”为一体的整体集中模式。

  “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树立劳教人员的自律意识。”五大队大队长任凤鸣总结出HIV/AIDS劳教人员的心理特点和情绪特征为:焦虑情绪严重、心理浮躁倾向突出、自杀倾向明显、疑病症和强迫症状明显等。为此,对HIV/AIDS劳教人员应按照“管理从严”原则进行管理,培养她们自我管理的自律意识。

  任凤鸣告诉记者,管教民警不能服从于HIV/AIDS劳教人员,但要服务于HIV/AIDS劳教人员;管教民警不能放任HIV/AIDS劳教人员,但要信任HIV/AIDS劳教人员;管教民警不能迁就HIV/AIDS劳教人员,但要成就HIV/AIDS劳教人员。以规范化管理理念创设一种人文思想、人文情感、人文精神、人文意识等聚合与重塑的管理环境。

  为贯彻管理从严的原则和营造人文文化的管理氛围,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鼓励HIV/AIDS劳教人员以分队为单位进行争创“和谐小组”活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创“和谐小组”是以每月的纪律、教育、生活卫生、习艺劳动4项内容为评定标准,对每个分队进行综合评定,每月选出一个“和谐小组”,对“和谐小组”的劳教人员进行奖励。通过开展“和谐小组”的活动,调动HIV/AIDS劳教人员投入教育改造的积极性。同时,开展“和谐小组”活动后,个人的改造表现将影响到整个集体的荣誉,这也约束了她们的行为。这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又进一步强化了她们的自律意识,提高她们的自我约束能力。

  “HIV/AIDS劳教人员在得知HIV感染显阳性时不可避免地会深陷于极度失望的悲伤之中,这种心理反应如同癌症病人听到威胁生命的消息时产生的危机反应一样,加上社会歧视的压力,HIV/AIDS劳教人员的心理反应会更加激烈。”任凤鸣说,女所为此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将“生命教育”专题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禁毒教育、环境教育等,并提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自我挑战课题,引导HIV/AIDS劳教人员根据活动的收获到实践中去练习、去体验、去探索,并且把自己的成果与其他人分享,让学员树立珍爱生命意识。

  四川省女子劳教(强制戒毒)所通过对解教艾滋病感染人员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内部支持网络支离破碎,社会支持系统薄弱无力或缺失,大多数人员在解教后很难回归主流社会。为了建立艾滋病感染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后续照管方式,女所设立了后续照管“康复社区”。

  任凤鸣告诉记者,后续照管“康复社区”是劳教所内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为解教后无法回归正常社会的感染者或是社会上自愿到所里居住的感染者提供一个居住社区。以帮助他们摒弃不良交往圈的干扰,防止感染扩散,重建生活技能和生活信心。这些人员在社区内进行自我经营和自我管理,帮助她们重拾信心和尊严,逐渐完成与外界社会的正常交往。

  四川省司法厅副厅长扎柯说,“红花楹”母性回归计划是一次社会管理创新的集体尝试,对于促进学员安心改造,宣传劳教和戒毒工作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更为劳教和戒毒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点赞
收藏
客服
客服二维码

以提高戒毒矫治质量为己任

QQ
客服QQ

30513216

QQ群
QQ群

261522972

电话
电话

0570-7777626

微博
邮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