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成功

账号登录

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当前位置: 首页 / 场所交流 / 管教经验 / 前进中的新沙坪 奋斗中的劳教所

前进中的新沙坪 奋斗中的劳教所

发布日期:2007-07-03 08:16:15 3386 次浏览

  四川省沙坪劳动教养管理所1955年11月创建于峨边彝族自治县境内,是全国最大的劳教人员教育挽救基地之一。1987年6月,"四川省沙坪劳 动教养学校"命名并挂牌。2006年2月,在司法部布局调整精神的指导下,在省司法厅、省劳教局党委以及眉山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其主体从峨边宋 家山迁建至我市东坡区。

  沙坪劳教所的主体分管理区和民警生活区两部分。全所安装局域网和红外线监控设施,完全实现办公现代化、监控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管理区呈矩形 状,建筑物以对称布局,指挥中心大楼与劳教食堂及教学综合楼处在中轴线上。中间是机关办公区,两翼左边是按二级乙等医院设计的医疗服务中心,右边是劳教家 属招待所,设有接见室、夫妻同居室、待见室、安检室、餐厅等。

  劳教食堂及教学综合楼是劳教人员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囊括了健身房、购物超市、演艺厅、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学厅等设施。中轴线两边分别建 有两栋富有特色的劳教宿舍楼和一栋习艺厂房。每栋劳教宿舍楼共4层,为一个大队。每个大队有独立的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每层都设置有劳教会议室、娱乐 室、心理治疗室、谈话室、公用厕所、公用盥洗室、洗澡堂、储物室以及干警办公区域等,每间宿舍设置有个人储物柜。

  全所现有在职民警524名,在职工人251人。下设17个科处室、8个大队、32个股中队、57个行政单位及峨边服务站、峨眉干休所等两个离退 休人员休养基地。主要收容成都、乐山、眉山、凉山三市一州的劳教人员。50余年来,先后教育挽救劳教人员6万余名,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 要贡献。

  见证变迁 走向辉煌

  毕昌伟 徐尚福 何刚毅 辜树炎 马卓倩 王子强 陈治 本报记者 廖文凯 周渔

  第一部分:告别

  宋家山的冬天

  峨边彝族自治县境内有座宋家山,距离成都200多公里,海拔1300多米。北望峨眉烟云,南倚瓦屋雄峰,背靠莽莽原始森林,西临激流澎湃的大渡河,气候环境异常恶劣。始建于1955年的四川沙坪劳教所却在宋家山艰难走过了50个春秋。

  这里的冬天多雨雾,当年9月至次年4月,绵延百公里的宋家山,绝大多数时间被雨雾笼罩,能见度2至5米。即使是同一幢办公楼或劳教中队,常常是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雨雾天一到,对监管设施落后的老所而言,承受的防逃压力和重任是常人难以想像和理解的。由于阴天多晴天少湿度大,民警冬天洗的衣服通常 是靠炉子烤干或花10多天时间才能晾干。家具、皮具、备用鞋以及箱柜里的衣物等,白乎乎的霉菌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较多中老年民警,冬季不得不忍受风湿病痛 的折磨。

  宋家山的冬天很寒冷,平均气温摄氏3至7度,夜间气温通常在摄氏3度以下。散布于宋家山各山头、山腰、山坳里的10多个劳教中队,特别是地处海 拔1500多米的五中队、距离所部10多公里的十中队,多少民警长年迎着刺骨的寒风,奔波于宋家山上弯曲泥泞、错综盘旋的机耕道间,耳、脸、手冻得青红发 紫,充血发肿,皮破口裂……

  宋家山的冬天有瑞雪。这里的雪来得快,飘得猛,飞得密,时间少则持续两三天,多则持续六七天。在冰天雪地的时节,劳教所的水管封冻,电力设施被损,通讯受阻,交通中断,为民警的工作生活带来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宋家山的冬天民警忙。由于是季节性以种茶为主的传统农业单位,加上受交通、信息等诸多因素制约,室内项目加工难以形成规模,民警忙得不可开交: 忙着按部就班地组织劳教学员搞好各种课堂教育、文体活动、个别教育、职业培训;忙着准备充足的粮、油、米、面、蔬菜、煤碳等供应;忙着为学员添置防寒衣 物、床上用品、取暖炉、防冻霜、热水器具;忙着随时为体弱多病、气候不适的学员就诊备药及时医治;忙着为"三无"人员送上一份份浓浓的暖意,力保每名劳教 学员平安过冬;忙着随时抢修因气候变化受损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忙着确保"四防"零指标的顺利实现;忙着利用难得的补休假回家尽子女之孝、父母之责; 忙着利用有限的资源"充电""洗脑"实现自我超越……

  第二部分:迁建

  沙坪精神的大检验

  2006年2月21日,沙坪劳教所全体职工迎来了春光明媚的迁建盛会。党委书记、所长王飞武怀着和大家一样激动的心情就座于主席台,他的微笑带着更多的沉稳。他的微笑带着对过去岁月的告慰。3年多来,除了成功后的喜悦,沙坪迁建工作的种种酸辛又在脑海里闪现。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周末,天色阴沉,快下雨了,这并未影响王飞武此刻的心情。眉山基地管理区内,他正向基层民警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沙坪劳教所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大所,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飞速发展,地处偏远山区的沙坪所诸多制约因素显山露水。

  搬,迫在眉睫!

  搬,谈何容易?

  这样的大所,人员构成如此之庞杂。拥有500多名民警,200多名工人,近300名离退休人员,100多名退养老残就业人员,几千名劳教人员。 所属十几个单位散落于占地万余亩的宋家山头,地跨峨边、峨眉两县市。牵一发而动全身,迁建工作哪是"搬家"这么简单。新所区的建设怎样进行?如何确保搬迁 过程的安全和全局稳定?工人应当怎样分流?退养就业人员怎样妥善安置?原有场所资源如何有效利用?一道道难关如拦路猛虎……

  新基地选址是首当其冲的大问题,党委要求尽量符合"三个有利"的标准,即有利于管理教育、指挥监控;有利于民警工作和生活;有利于民警职工子女 就学、工人就业。几经波折、几易其址,最终选定东坡区南郊。这里交通便利,具备"水、电、气、光纤、网络"配套设施,紧靠中小学校。

  2002年7月,基地破土动工。在总体规划上力争做到功能明确,人流、物流合理,设计上既体现军营式的庄重规范,又突出校园式的优美宁静。为此 专门成立了基地工作领导小组,邀请专家论证,形成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当时,王飞武主要负责这块工作,一面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一面积极与眉山市政府及 相关部门进行协调。眉山、成都、峨边,三点一线上留下他来去匆忙的身影。节假日,他和党委一班人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及时解决各种难题。那些困难 重重、焦灼无眠的日日夜夜,靠什么信念支撑?答案里包含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怀与鼓励。

  司法部劳教局、省司法厅相关领导先后到眉山对基地建设作了重要指示。省劳教局沈纪中局长、林蒙昌政委对场所转移寄予殷切厚望。眉山市委政法委、司法局以及市人大代表多次到基地视察。眉山市工程建设部门和供电、供水、电信等部门对基地建设也给予大力支持。

  众望所归,占地152亩的劳教人员教育转化和戒毒基地终于屹立于三苏故里。

  新一届所党委借迁建契机审时度势,提出了"变三类所为一类所,变收容大所为工作强所,超前发展、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2005年4月成立场所 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对迁建后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文化建设、资源利用等问题展开调研。沙坪劳教所实施转移是渐进的,要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 施,最终实现整体搬迁。搬迁工作的顺序是:先基层后机关,先劳教后民警,先群众后领导。工人分流至龙池水泥厂和眉山基地。就业老残人员统一安排在峨边县城 居住,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主体搬迁工程日益临近。最后的攻坚战即将打响。

  分线行动 团结如一

  2006年2月6日党委会上,党委成员明确分工,王飞武担任总指挥;张卫国负责宋家山搬迁转移;宋光水负责眉山基地工作;任明康负责水泥厂、戒毒中队安全稳定;郑剑忠负责民警思想教育。一声令下,一条庞大的流水线开始飞速运转,每个环节紧张有序。

  宋家山曾留下过张卫国23年的足迹,他深知这次搬迁涉及面广,时间紧,安全要求高,立即组织车队、团委、办公室等有关同志协调分工,密切配合。 清晨,操场上人声鼎沸。停满车辆,堆满物资,往来人员熙熙攘攘。张卫国在这里安排装车,一站就是一天,忙得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人多事杂,他经常指挥到声音 沙哑。

  从2月7日至2月14日总体集中搬迁,共转移劳教人员500多人,搬迁民警职工家庭200多户,所有中队、大队、机关的办公用品也搬运完毕。整个过程未出丝毫差错。

  宋光水充满活力的十足干劲让很多年轻人都自愧弗如。下班了,宋光水还带着协调小组成员,在办公大楼前等待着最后到达的搬迁车辆。对于民警的家当要安排人员协助搬运,对于公共物资不但要组织卸载,更要仔细清点,归口到相应单位。等到忙完这一切,暮色已浓重。

  任明康长期从事纪检监察工作,职业敏感让他善于从问题中思考出路,从教训中总结经验。刚开始搬迁,就反复强调工作纪律,要求民警从大局出发,听从指挥,服从安排,搬迁期间务必保证国家资产不流失。事实证明,从廉政和保护民警的角度出发,这项工作做得非常及时。

  2月8日,任明康和郑剑忠专程到水泥厂,协调宋家山的工人分流到水泥厂的事宜。调查中发现水泥厂没有更多岗位可安置分流职工;住房问题难以解决;生产能力有限,不会因人员增多而增加效益,反而消耗资源,管理上也会带来困难。

  怎么办?一条创造性的思路诞生:在眉山基地建立一个纯工人车间,既缓解现有矛盾,还能创造效益。第二天,王飞武会同党委成员挤在一间小办公室里通宵讨论,最终达成一致的初步意向。

  值得一提的是,老工人刘曹永守护着宋家山所部的饮用水源。看着其他人一天天搬走了,他始终坚守岗位,顾不上收拾家里的东西。2月13日,他还像 往常一样检修水管,清理水池。中午来后山巡视的张卫国看到刘师傅,惊讶于他怎么还独自留下。刘师傅说:"你们不是也没走吗。大家在这里总是要喝水的啊,我 走了你们怎么办,我哪能先走呢?"多么质朴的话,一语道出沙坪人为集体利益不计得失,事事从大局出发的高尚情操……

  搬迁工作是块试金石,试出了沙坪人难能可贵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变迁

  沙坪走向现代化

  沙坪劳教所主体转移到眉山后,共设8个大队,新设出入所大队、后勤大队、警戒护卫大队等单位。撤建机构24个,相应调整了7个大队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调整安置100余名工人,民警职工岗位合理配置,实现了平稳过渡。

  站在全新起点的沙坪劳教所加快了创建现代化文明劳教所的步伐,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建设数字化劳教所。短短一年多时间,办公、管理等方面变化之大,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决不为过。

  从"人防"到"技防"

  昔日的沙坪劳教所监管设施陈旧。监管措施全靠"人防",使得警力严重不足,民警长期超负荷运转。

  如今,有现代化的监控系统协助民警管理,大大减轻了"三防"压力。所里监控系统由主监控室、分监控室、各个宿舍楼监控点以及多个监测点、红外线 对射报警器组成,网络遍布全所。主监控室拥有10多台电视屏和1台50寸等离子电视屏构成一个"电视墙",可24小时观测所区内食堂、工作车间、活动区、 公共区、偏僻死角、围墙、宿舍楼道等重要区域。同时有10多台电脑随时跟踪录制100多个监控点的情况。隔离带上的分监控室配置多台电脑,可详细监控整个 围墙的情况,并安装有红外线对射报警系统,若有人触动隔离网,两个监视室可同时收到报警信号。完善的监管设施加之高效的管理,有效杜绝了各类危险事件的发 生。2006年实现全年无"脱逃",无"四防"事故发生。

  从"会山文海"到"无纸办公"

  以前的沙坪劳教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办公、开会、材料报批、文件传达均要民警来回往返于中队和所部之间,工作效率不高。

  搬迁后,新购置100台电脑,使办公和教学用电脑达到150多台,到今年已建成并逐步完善了覆盖全所的局域网络。为了更加科学、清晰、便捷地管理,建立了3层网络系统,在监控室配置3台服务器;在每个楼层建有一个弱电房,每个弱电房里有4台交换机。

  在软件建设上引进了PMN劳教业务管理系统和用友A6协同办公软件。前者的应用将使劳教人员的生活、教育、医疗、会见、档案管理以及所政业务等 通过网络完成。后者用于消息发布、公文来往、事务流程、事务讨论、人事档案管理等。所内公告、消息和某些文件在网上发布,确保上传下达、政令畅通,方便民 警及时掌握所情队况;各类报表无需纸质材料,无需民警在各个部门间往返报批,整个办公流程实现自动化,从而促进劳教所全方位地朝着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 展。

  "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50年来传承的沙坪精神又焕发出全新的光彩。路很长,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这样一支队伍在,就会取得更加辉煌的劳教工作业绩,就会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阳光洒满前进路

  –访四川省沙坪劳教所党委书记、所长王飞武

  本报记者 周渔 廖文凯

  去年2月,四川省沙坪劳教所顺利从峨边县落户东坡区,踏上了农业向加工业,山区向城市,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三类所向一类所转型发展的挑战 之旅。过去的一年是沙坪人不平凡的一年。沙坪所如何在生存与发展、机遇与挑战中谋篇布局?在沙坪所建所52周年、主体迁建眉山市1年之际,昨(30)日, 记者专访了四川省沙坪劳教所党委书记、所长王飞武。

  记者:从"穷乡僻壤"来到"新家",沙坪所面临的困难肯定有很多,而发展之初的定位至关重要,你们是如何通盘考虑的?

  王飞武:沙坪所主体转移后,民警职工精神面貌、思想观念与新环境很不适应,劳教学员情绪不稳,对新的改造环境呈观望心态,工人面临重新安置进行 二次创业,原有的工作体制、运行机制急需改革调整、健全完善……在"穷乡僻壤"的大山深处呆了近半个世纪的沙坪人,"乔迁之喜"后,在切实感受到外面的世 界"很精彩"的同时,却又面临着一连串现实而又迫切的难题。

  在硬件设施起点较高,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环境下,如何传承沙坪精神?沙坪劳教所党委反复分析后认为:确保平稳过渡是当务之急;在眉山人民面前树立良好形象是重要任务;保持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关键所在。

  所党委号召全所民警职工"站在新起点,夯实新基础,迈出新步伐",认真做好依法治所、科技兴所、人才强所三篇文章。确定了"场所安全稳定实现历 史性突破,民警队伍建设实现整体性突破,教育挽救工作实现阶段性突破,生活卫生工作实现重点性突破,基础业务工作实现实质性突破,场所经济实现有效性突 破"的六大中心工作,从而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五年建成现代化文明劳教所"的工作目标。

  记者:各级领导都非常关注沙坪所迁建后的情况,沙坪所能在短时间内立稳脚跟阔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这样理解吗?

  王飞武:是的。场所迁建一年多来得到了部、厅、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热情帮助。我们深知, 沙坪所一年多来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获得的每一项殊荣,创得的每一份业绩,无不饱含着各级领导的巨大关怀,无不凝聚着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真诚理解。

  从去年2月份以来,部劳教局副局长梁刚、刘卫民,省司法厅副厅长张晓勇、刘朝宽,厅纪委书记刘伟、厅政治部主任李光才,省局沈纪中局长、林蒙昌 政委、郭兰平副局长等厅局领导相继多次来所检查指导工作,开现场办公会,解决了很多具体和实际的问题。去年5月26日,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刘道平来所 看望慰问一线民警,对迁建后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地方党委、政府对沙坪所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李静、苏灿、贺文、宋铭等市领导相继到我所视察工作,增进了我所与地方党政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强化了理解和支持,为场所的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记者:劳教所的中心工作就是对劳教学员实施教育挽救,你们是怎样管理的?

  王飞武:劳教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实施教育挽救,重点是搞好改革创新,夯实"三心工程"。结合劳教学员构成的变化情 况,我们以半开放式管理为重点,逐步规范、有序推进封闭式、半开放式和开放式三种管理模式;以课堂化教育为主导,增强教育矫治功能,提高教育矫治水平;以 习艺劳动为手段,培养一技之长,同时注重培养劳动就业观、择业观和就业形势观,为其解教就业创造条件;以权益保障为基础,规范劳动教养执行工作的程序和标 准,完善伙食、医疗等各项保障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保障水平,从而不断增强了教育挽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劳教人员教育挽救为自食其力的新人。努力做 到让领导"省心",让劳教学员"安心",让社会和劳教家属"放心"。

  记者:如何与"邻居"搞好关系,达到树好新形象的目的?

  王飞武:一是以开展为期1年的"适应新环境、塑造新形象"争先创优活动为平台,并通过组团参加眉山市一运会,与市司法行政系统联合举办"庆七· 一"文艺汇演,与眉山市教育系统共建法制教育基地等活动,着力打造单位形象。二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为契机,以贯彻落实"六条禁令"为主线,着力 打造民警执法形象。三是以民警岗位大练兵活动为载体,着力打造民警素质形象。通过以上三项活动的开展,全所民警警容风纪明显好转、执法水平显著提高、基础 业务更加规范。去年受到部、厅、局等各级表彰的先进个人达45人次,先进集体达13个次。

  记者:民警职工有的举家搬迁,有的还留在峨边,如何协调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

  王飞武:去年3月份向各住户交付生活区住房,并引入市场机制,解决生活区物业管理问题,配置配齐生活娱乐设施,办起了民警职工食堂;对原峨边县 境内的110多名工人进行了分流,保证了他们全部就业,解决了工人的养老保险问题;退还原峨边宋家山和医院职工购房款30多万元,补发了1993年以来拖 欠的工改工资、警衔津贴等300多万元;投入资金20多万元,对峨边服务站和峨眉干休所进行维修、改造,进一步美化了生活环境,让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 有所乐;积极与地方教育部门协调联系,解决了90余名职工子女的就学问题。

  记者:队伍建设方面有何新举措?

  王飞武:我们以创"四好班子"为龙头,以建"一流业绩"为目标,不断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永葆民警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 治本色。不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任前公示、竞争上岗、任职试用期等"阳光工程",选拔任用了26名科大队级领导干部。去年立、 改、废各项规章制度22项,组织党务知识、安全工作等各类培训达1000余人次。新添置了电脑、打印机60余台,每个科室、大队、中队全部实现了电脑办 公,开通了内部局域网、电子显示屏,实行了民警上下班刷卡制度。目前,全所各级班子团结务实,民警职工爱岗敬业,场所秩序安全稳定,各项工作健康协调发 展。

  记者:下一步有何打算?

  王飞武:今年全所的工作定位为"上新台阶"、"建和谐所"。将强化管理,突出重点,注重实践。强化劳教戒毒工作,积极探索引进并综合运用各种有 效戒毒措施。以课堂化教育为主导,在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戒毒矫治的实效性、心理矫治的应用性及职业技能教育的社会性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行教育矫治质 量评价体系和心理矫治中心建设工作。强化制度建设,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把我所建设为工作强所,建成四川劳教工作的窗口,为构建平安 眉山,和谐眉山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美丽的沙坪我的家

  绿水绕青山,茶香满放园。那是一年之前的沙坪劳教所,云雾缭绕,百鸟呢喃,衬托着山中悠长的岁月,三秋桂子随风轻送着芬芳,数九寒梅伴雪的灵魂家园。

  当历史走进公元2006年的时候,新世纪的巨轮将山中的璞玉又一次推到了四川劳教工作的前台。一如50多年前,一群老红军在宋家山筚路蓝缕开辟 山林,在宋家山上建立四川省第一个劳动教养基地一样,这是沙坪人新的跨越。这一次,沙坪人的目光锁定在眉山,那个孕育了一代文豪的诗书城,东坡故里的历史 沧桑为乔迁的沙坪增添了一丝文化的底色。

  当泥土的芬芳在场所搬迁的大潮中悄然褪去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更加强健的思维理念;当山野的偏僻凝固旧有管理模式的时候,我们必须重构一种面对 现实的行为方式;当美的沙坪凤凰涅槃,振翅高飞的时候,我们期待更为和谐完满的精神家园,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在适应中开拓,在塑造里完善。

  我是沙坪人,曾经在山间欣赏着清风朗月,如今在都市中感受激情燃烧。漫步在整齐划一的场所之内,处处洋溢着青春飞扬,时时弥漫着超越挑战,融入在这无边的奕奕神采,同时又体味到如今沙坪励精图治的豪迈情怀。

  完成了空间意义的迁建,美丽的沙坪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修炼。没有人能怀疑,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沙坪蕴含的潜力在积淀多年以后已经显出了惊人的希望。在劳教事业的宏图中,尽情张扬着进取的个性,彰显着无边的力量。

  美丽沙坪我的家。

点赞
收藏
客服
客服二维码

以提高戒毒矫治质量为己任

QQ
客服QQ

30513216

QQ群
QQ群

261522972

电话
电话

0570-7777626

微博
邮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