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成功

账号登录

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作园地 / 警察艺苑 / 我的父亲 —— 名普通共产党员

我的父亲 —— 名普通共产党员

发布日期:2011-06-13 08:52:00 3047 次浏览

  他的一言一行伴随着我成长,影响着我的人生观、价值观 ;他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却充满了事业心和责任心;他就是我 的父亲——已有整整四十七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我父亲出生于抗战时期山东省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伴随着 新中国的成立,他同亿万个普通群众一样获得了新生。尽管当时 家里不富裕,还是有机会读完了中学,后来又考上了县里的单家 奇技校,于1960年毕业分配到山东省国营支脉沟农场工作,成为 一名农机手,驾驶着“铁牛”奔驰在广阔的田野上。他思想进步, 吃苦耐劳,踏实能干,农忙时,日夜加班耕地,从不叫苦叫累,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64年光荣地加入中国 共产党。   60年代初,一批批热血青年响应“支援边疆,保卫祖国”的号 召奔赴边疆,父亲所在单位于1965年也发起了“支边”的总动员, 他怀着满腔热血和朴素的感情,瞒着家人第一个报名,随同山东 籍的2500 名“支边职工”踏上奔赴新疆的征程,几经辗转,父亲从 齐鲁大地来到了新疆的西北边陲——哈巴河县。

  这是一个边境小县,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春天是沙尘暴,冬 季是暴风雪,在长达六个月的冬季里,有时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 50°,可以说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县城里没有公路, 没有电,没有蔬菜,没有水果,物资十分匮乏,生活条件十分艰 苦,更谈不上自来水和文化娱乐生活。在陌生而又艰苦的环境 里,住房是个首要解决的问题,时任机务队指导员的父亲带领大 家自力更生,没有盖房工具,就自己造,没有运输工具,就肩扛 背挑,打土墙,割芦苇,上山拉运木料,经过四个月的奋战建起 了“地窝子”,算是有了家。父亲和同事们不畏严寒酷署,夜以继 日地同大自然搏斗,不停地开荒造田,一股劲“向荒滩开战,叫戈 壁产粮”,有时食品供应不上,就用麦粒充饥……。

  艰苦的生活锻炼了坚强的性格,磨练了意志。一九六六年 底,“文革”风也刮到了小县城,就连父亲这个机务队长小的不能 再小的“官”也受到冲击,被戴高帽子游街、挨批斗、做检查、靠 边站。尽管如此,父亲没有低头,坚定地回答:“我相信党,永远 跟党走”。“文革”结束后,一九七七年被组织任命为反修公社(现 名库勒拜乡)党委副书记,负责农业生产工作。这是一个以哈萨 克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组成的乡,乡政府所辖十多个行政 村,当时乡里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滞后,父亲一边宣传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一边传授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父亲意志坚定地带领农牧民迈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认真贯 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在农牧区实行土地、牲畜包干 到户责任制。父亲骑马走村串户,动员农牧民贷款购买东方红拖 拉机、联合收割机、脱谷机等大型机械,来到田间地头,积极推 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手把手教哈萨克族农牧民驾驶拖拉机、收割 机,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型机械化代替了镰刀、马拉收割机等落 后生产工具,有效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从而加快了农牧 业生产的进程,开始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极大地提高了 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状态。

  父亲在这个乡任职七年里,一心为民的精神和朴实的作风, 赢得了各族群众尊敬和爱戴,与群众结下深厚的感情。当时, 我们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只靠父亲每月六十元的工资,日子过得艰 难,乡里的干部群众对父亲说,公家的羊那么多,为啥不拿上几 只羊让家里的人改善一下生活呢,父亲认真地回答说:“公家的牛 羊是农牧民的,我不能拿,家里的困难是暂时的,慢慢都会好起 来的。”有的群众拿些土特产送到家里,也被父亲谢绝。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出远门的时候不多,至今对去北京的事 情难以忘怀。那是一九七八年,县委组织部分县乡干部、先进 模范代表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父亲接到这个消息时,非常激 动,来到北京终于圆了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愿望,还特地又买了一 套《毛泽东选集》。父亲常说,毛主席的“老三篇”中有三种精神 要永远坚持,一种是以八路军战士张思德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精神要坚持;一种是以抗战期间加拿大援华大夫白求恩 为代表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要坚持;一种是 以古代寓言愚公移山的故事为象征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 精神要坚持。这三种精神是我父亲的始终追求,从没有放弃过。 父亲来新疆前做了两件“不尽人意”的事,第一件是害怕父母 阻止进疆,来了个不辞而别。第二件就是“逼”我的母亲辞职,当 时母亲也是一名远近有名的农机手,而且十分看重这份工作。由 于父亲的工作任务繁重,农场里当时没有托儿所,一时也找不到 看孩子的阿姨,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瞒着母亲给她办理了退职手 续,让母亲在家看孩子。母亲的退职,使原本紧张的家庭经济更 加吃紧,可父亲却说:“为了‘大家’,我们小家苦一点又怎样?”父 亲总是把党和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可母亲看着我们兄妹跟着吃 苦心里难过,为此事两人不知吵过多少次,至今母亲一谈起这件 事,心里还气不打一处来。我们问父亲来疆后悔吗?他始终说 :“我出生在贫穷的家庭里,十八岁考上技校,在技校两年的所有 费用都是国家负担的,毕业后分配了工作,每月发给18元工资, 是党和国家培育了我,国家需要我们去建设新疆,我要听党的 话,到更需要用人的地方去”。

  “支边”是我父亲的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从普通的职工成为 一名党员、先后担任了库勒拜乡副书记、萨尔塔木乡党委书记、 阿克齐镇党委书记等领导职务。进入二十世纪初,实行干部年轻 化,父亲决定离开领导岗位。现在虽然父亲退休十年了,时常有 村民进城来看望父亲,也时常有“老支边”找父亲聊天、叙旧,有 人对父亲讲原山东农场后来归属胜利油田,职工的收入和福利相 当丰厚,说起父亲那个年代的干部连个小轿车都没有坐过,还 有人说“你们这批人是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太亏 了”,每听到这些话,父亲就心平气和地说:“不后悔、不羡慕、 不攀比,现在退了休还能拿3000多元工资,很知足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父亲进疆46多年了,他热爱这片土 地,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也热爱这里的生活。当年的“支边青 年”,如今已变成满头银发的七十岁的老人了,但父亲对党的信念 从没有动摇。退休之后,仍然坚持读党报,按时交纳党费,走亲 访友出门时,临行前都把交党费的事情安顿好,一再嘱咐按时交 上。我明白,父亲按时交党费,是对共产党的坚信,是对共产党 的感恩,是对共产党的不了情。他常对我们说:“没有毛主席就没 有新中国,就没有咱们一家人现在的好日子,要感谢毛主席、共 产党一辈子!”

  我的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中国千万个共产党员之一,他 的人生经历,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我为父亲毅然选择“支援 边疆,保卫祖国”而感到光荣和骄傲,为他认真履行诺言、身体力 行、努力实现“支边”夙愿而自豪。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值得尊敬 的人。在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华诞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的 父亲,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