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治网

平凡医者折射人间大爱


点击图片分享到上海滩微博

安康医院的医护人员排队为张亮弟捐款

点击图片分享到上海滩微博

张亮弟病中坚持专业学习

“不管将来如何,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化解所有的危难,带着微笑重新走到阳光下……”病榻上,张亮弟翻开日记本,郑重地写下这段话。

张亮弟是市公安局安康医院的一名医生,也是一名民警。2013年初,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此后,市政协副主席、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武长顺亲自作出批示,要求全局各部门全力配合救治工作,给予张亮弟最大的支持,做他最坚实的后盾。同时,市公安局各级领导纷纷伸出援手,市公安局还启动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和“蓝盾基金”等对困难民警救助机制。

一名普通的民警,为什么会得到各级领导这样的肯定和重视呢?就让记者给您讲讲张亮弟的故事。

“强制收治科的患者比正常人更需要理解和关爱。在这里,我们是他们的朋友、亲人!”

“你是安康医院的?”每一次,张亮弟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对方总会这样反问。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了对方反问时怪异的语气和诧异的目光。“我们精神科医生,不仅要面对精神异常的病人,也得应对外界形形色色的目光,因此必须‘内心强大’,否则自己也要成‘病人’了……”提起这些尴尬的事情,张亮弟幽默地说。

1989年,张亮弟大学毕业来到安康医院,成为强制收治科的一名临床医生。他学的是中医,对精神类疾病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白天跟着主治医生查房,熟悉病症,晚上挑灯夜战,恶补专业知识。

强制收治科属于封闭式办公场所,近20米的走道两侧分布着病房、办公室、值班室,惟一的出口铁门紧锁,来访者需按响门铃,核实身份,才能获准进入。

强制收治科收治的患者也很特殊,都是触犯了法律的犯罪嫌疑人。他们情绪不稳定,有暴力倾向,袭击医护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张亮弟身上有大大小小五道伤疤,都是猝不及防被病人“突袭”留下的。他说,他很庆幸受伤的是他而不是普通老百姓,而这也是他当年不顾家人反对,坚持留在安康医院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强制收治科6年,患者吴某给张亮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吴某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一次病情发作,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被送进强制收治科治疗。他入院后,没有一个亲人肯来看望他。1992年,吴某63岁,患上了严重的心衰,卧床不起。他自知来日无多,在病房里大吵大闹。医护人员耐心相劝,但他要么不理不睬,要么不住地斥骂。

年轻的张亮弟很关心吴某,试着和他交流,结果成了他的“出气筒”,挨了不少骂。但张亮弟没有放弃,坚持每天帮吴某擦洗身子,陪他聊天,开导他,劝他配合治疗。其间,张亮弟还发挥专业特长,针对吴某的病情开出中医处方,并买来进补的食材,为他烹饪可口的菜肴。渐渐地,吴某对这位年轻的医生产生了微妙的“亲情”,开朗了许多,也逐渐接受了现实,积极地配合治疗,病情得到缓解。

像吴某这样的病人,张亮弟遇到过许多,帮助过许多,但他并不觉得做了多伟大的事。他说,为患者治愈疾病是他的责任。

“戒毒学员就像孩子一样,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能帮助他们成功戒毒,开始新生活,是件特别开心的事。”

1995年,张亮弟离开强制收治科,调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这里没有行为失控的“武疯子”,但收治的戒毒学员由于长期吸毒,身体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患有多种严重疾病,甚至是传染病。因此,每逢季节更替,张亮弟都格外紧张,总是提前准备好常用药物,叮嘱管教民警注意学员的一举一动。此外,他还及时增加了查房的次数,注意掌握学员的身体状况。

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了一部分自愿戒毒学员。对于这些人,张亮弟总是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劝他们多在所里治疗一段时间。因为,“戒毒学员能在戒毒所多住一天,就能多远离毒品一天,离彻底戒毒更近一步”。

戒毒治疗,让身体摆脱对毒品的依赖还不够,帮助学员戒除“心瘾”才是最大的挑战。张亮弟说,很多时候,医生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问候,就能温暖学员的心,让他们重燃生活的勇气。

学员小张只有22岁,是个沉默寡言的大男孩儿。张亮弟和他接触,发现他经常对着同一个院子里的精神科病房发呆,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我比你大几岁,你可以把我当成哥哥。愿意和我说说你的事吗?”张亮弟断定小张“有故事”,逮着机会和他谈心。“真的?好久没有人愿意听我说话了……”小张迎上张亮弟诚恳的目光,红了眼圈。原来,他13岁那年,母亲患上了精神疾病,不得不入院治疗。之后,父亲与母亲离婚,将他托给奶奶照看。从此,他与母亲失去了联系。

“小张来自一个残破的家庭,在成长的关键阶段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也是他误入歧途的一个原因。”张亮弟下定决心,“我得为这个不幸的年轻人做些什么!”于是,炎炎夏日,他顶着大太阳四处奔走,前往小张家所在的街道、属地派出所以及各个医院,寻访小张的母亲。3个多月后,他得到确切消息:张妈妈当年入住了本市另一家精神科医院,已于3年前痊愈出院。

几天后,在戒毒所的接见室里,小张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他万分激动,一把抓住母亲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平复情绪后,他转向张亮弟,诚恳地说:“谢谢您帮我找回妈妈,我知道错了,一定改……”听到这句话,张亮弟感到说不出的欣慰。

戒毒所的学员都记着张亮弟的好。有人戒毒成功了,出去后找到工作了,要结婚了,都迫不及待地打来电话,送来喜糖,和他分享幸福。张亮弟说,听到以前的学员的好消息,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待门诊病人,这样我才能安心。若是哪天电话一声不响,我会坐立不安的。”

2002年,张亮弟离开强制隔离戒毒所,成为了一名门诊医生。在门诊部,他一干就是10年。

精神疾病很特殊,没有固定的病因,甚至没有明显的症状,医生只能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病情,对症下药。患者多的时候,张亮弟一天要接待近百人,说得口干舌燥,下班后精疲力竭。可是,不管忙到多晚,多苦多累,他都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而他的记忆力也十分惊人,只要接触过的患者,来复诊时,他总能准确地说出对方的病因和病症。有时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立即接受医生的指导。为了方便患者联系,张亮弟印制了《便民联系卡》,手机24小时开机,他说,这样他才能安心。

一次,一位长期抑郁症患者拿着《便民联系卡》来到安康医院,慕名向张亮弟求医。张亮弟根据她的病情,安排了3个疗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明显改善。她为了表示感谢,给张亮弟送来了亲手包的饺子。

在门诊工作,遇到有困难的患者,张亮弟总是能帮就帮。有的患者生活困难,一时凑不够治疗费用,他帮着垫付医药费;有的患者从外地来津,没有收入,无处安身,他帮着联系食宿,资助衣物、路费……几年下来,他为患者花的钱比为自己花的还多。而工作之余,他还抽出时间到各临床科室“义诊”,教患者一些中医保健常识以及预防各类疾病的小偏方,深受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欢迎。

“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快点儿好起来,早日重返工作岗位,让更多的病人恢复健康。”

刚刚过去的3个月,对张亮弟来说好像做了一场梦。

2012年12月初,张亮弟感觉腹部不舒服,随后几天,时断时续的剧痛折磨得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然而,由于当时安康医院门诊任务繁重,他没有去看病,只是吃止疼片顶着。他说:“我要是离开岗位,会耽误患者的治疗!”然而,张亮弟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他变得脸色苍白,还经常冒虚汗。终于有一天,他捂着胸口晕倒在了办公桌前,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

在家人的坚持下,张亮弟做了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2013年1月7日,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张亮弟的病情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市公安局的领导、安康医院的同事,甚至是他的患者,纷纷前去医院看望。安康医院胡婕院长向他承诺:“你安心养病,安康医院、市公安局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家里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我会尽力帮你解决!”

虽然离死亡如此之近,但张亮弟从没有放弃对生的希望,脸上也始终挂着从容的微笑。即使卧病在床,他也仍然惦记着自己的患者,每次同事前来看望,都得详细地问上一番。

或许是老天被张亮弟的无私和坚韧感动,仅仅10天,医院就为他找到了适合的肝源。1月29日,张亮弟接受了肝移植手术。

手术非常成功,但70万元的巨额治疗费用让张亮弟花光了积蓄。术后恢复的费用怎么解决?关键时刻,市公安局工会、安康医院的领导、同事纷纷伸出援手,就连市公安局领导也慷慨解囊。同时,市公安局启动了对困难民警救助机制,仅用短短数天时间就为他筹款18万余元。

如今,张亮弟已开始康复治疗。他说,是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要快点儿好起来,重返工作岗位,让更多的病人重获健康,回报党和战友的关爱。

张亮弟对病人奉献爱心,而他患病后也得到了来自领导、同事甚至患者的关爱。也许,他只是一名平凡的医者,但他的故事折射出了人间大爱。


平凡的人,向往简单的生活

嗨、快来消灭零回复。

留下你的评论

评论一下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