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试论劳教人员脱逃心理及防控对策
图牧吉劳教所 袁健
近几年来,随着劳教所监管条件的不断改善,劳教人员成功脱逃人数有所下降,然而围绕脱逃产生的相关案件或事故都没有减少,相反还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为什么在监管条件日趋改善的今天还有那么多劳教人员要脱逃呢?本文从研究劳教人员脱逃的动机出发,对劳教人员的脱逃心理及防范控制对策作一浅显的分析。
一、劳教人员脱逃动机的形成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直接发动旨在满足某种需要行为的心理冲动,内部需要是动机形成的主观因素,外部客观条件是诱因。犯罪心理学进一步揭示,违法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主体违法犯罪人格状态比较稳定的部分,即非法需要和恶习在外部诱因影响下,经过心理冲突并取得支配地位的结果。劳动教养人员的逃跑动机,是其主观恶性支配下的逃跑强制性教育改造的需要,在战胜被抓获后受到处罚的恐惧心理而形成的逃跑意念,并在客观条件诱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逃跑行为动因。这种动因,是促使劳动教养人员逃跑的关键性因素。
(一)由生理性需要引起的脱逃动机
生理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包括生存需要(衣、食、住等)、性需要等等。因为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由这类需要诱发脱逃动机的劳教人员现阶段不是太多,但仍然存在。
1、贪恋所外生活、为满足吃喝玩乐的物质需要引起的脱逃动机
虽然近几年来劳教所物质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和外面社会相比仍然有天壤之别,特别是不少劳教人员在社会上过惯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怕苦怕累、好逸恶劳思想严重,对劳教所清苦、枯燥的生活不能习惯,过分留恋、追求吃喝玩乐,放荡无羁的生活方式。如果这种需要长期固化在其心理结构中,一旦这种需要被激发便会使劳教人员形成脱逃动机。
2、为满足性的需要所引起的逃跑动机
被关押的劳教人员,基本上处于同社会、家庭隔离的状态,一般不能同配偶同居,即使能亲情同居也是极少一部分人。在社会上过惯了糜烂性生活的人在劳教所内受到了限制;还有一部分没有结过婚的青少年,性欲强烈而又比较好奇。由于他们缺乏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淡漠,意志力薄弱,往往经不住来自外界(如一些性罪错劳教人员的传习、教唆;电影、电视、文艺作品中男女镜头情节的影响)或个体内部(性欲)的刺激,不能抑制自己欲望的本能冲动而形成逃跑动机。弗洛尹德认为:性是人格中最有力量的部分。所以劳教人员因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引起的逃跑动机是正常的,这种动机也易矫正。
(二)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脱逃动机
1、爱的需要所引起的脱逃动机
劳教人员被关押在劳教所内失去了人身自由,往往对家庭表现出极大的关切。劳教人员对父母、妻子、儿女十分眷念,一旦家有实际困难或天灾人祸发生家庭变故或其他情况(如妻子要离婚)劳教人员出于爱心的需要就会产生脱逃动机,有的甚至认为只要能回家一趟与亲人见上一面,就是延期半年也心甘情愿。如我单位劳教人员陈××在与未婚妻通电话时得知其要出去打工,为了留住未婚妻并和她说明白,该教趁外出劳作的机会脱逃。
2、逃避惩罚的需要引起的脱逃动机
劳教人员逃避惩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逃避当前的处罚,劳教人员被收容后各方面都表现的不适应,不少劳教人员对劳教所是害怕和恐惧,认为自己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会疯掉,还不如逃跑去快活一天算一天,这种逃避惩罚引起的脱逃动机在教期两年以上的劳教人员中较多。另一种是劳教人员有余罪或在劳教所又犯罪,怕被发现被惩罚而产生的脱逃动机。劳教人员害怕余罪暴露或在劳教所再犯罪暴露,受到法律的追究,企图逃跑出去串供或者直接摆脱惩罚,过其认为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为逃避惩罚引起的脱逃动机随着负案在教的劳教人员增多,表现的较为常见。
3、自尊心需要所引起的脱逃动机
自尊是除了人基本需要之外最重要的需要,劳教人员作为人也毫无例外的,当然有自尊的需要了,劳教人员在劳教所自尊的需要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劳教所民警公正文明执法,如果劳教所民警打骂、体罚、虐待或惩罚不明、处理不当,劳教人员人格、权利、名誉受到严重伤害,产生被污辱感和抗拒心理,出于报复或维护个人尊严、名誉的需要而引起逃跑的动机。另一方面是同劳教所劳教人员的相互尊重,如果同宿舍劳教人员有牢头狱霸行为,使劳教人员长期处于被欺凌的角色,为了逃避这种欺凌,维护自己的自尊就极易产生逃跑的动机。
4、报复的需要引起的脱逃动机
劳教人员报复的对象往往是检举人、证人、办案人员、劳教所的民警、团伙中出卖自己的“叛徒”等等。这类劳教人员出于报复的需要而产生脱逃动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劳教所机关加大了对民警奖惩力度,提高了执法要求,许多劳教人员抓住了这一点,只要你民警对我有点不好,我就在你岗位上逃跑让你下岗或者被辞退,这种劳教人员脱逃的动机产生有些可笑,但作为劳教人员与民警对抗手段之一却又较为常见
5、申诉的需要所引起的脱逃动机
劳教人员对原劳教决定不服,长期申诉无人理时,不安心改造,便想逃跑出去上访、申诉、或找证人“澄清”解释案情,或找原单位、原决定机关要求解决自己的问题。此类脱逃动机的产生往往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又缺乏法律知识的农村劳教人员。
根据对劳动教养人员逃跑动因的调查,可将其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
1、蔑视法律、不服严格管理而产生的逃跑动机。
2、追求感官享受、为继续过颓废堕落的生活而产生的逃跑动机。
3、为报复社会和他人而产生的逃跑动机。
4、好逸恶劳、惧怕生活艰苦而产生的逃跑动机。
5、思亲想家而产生的逃跑动机。
6、受“所王所霸”欺侮,为寻求解脱而产生的逃跑动机。
7、担心伤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而产生的逃跑动机。
8、不服劳动教养决定或裁定,认为自己“冤枉”而产生的逃跑动机。
9、怕暴露余罪而产生的逃跑动机。
10、对前途悲观,企图破罐破摔而产生的逃跑动机。
劳教人员脱逃,在多数情况下并非只有一种需要,单一动机。在其脱逃行为发生前和逃跑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因素,从而引起动机斗争。如果劳教人员的低级欲望或不正当的社会需要十分强烈,脱逃动机就会战胜反对动机而成为脱逃的主导动机。
劳教人员脱逃动机是脱逃心理的核心,脱逃动机的形成是劳教人员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和转化的过程,即少数劳教人员原先形成的犯罪心理结构没有得到改变或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心理结构又没有建立起来,由于内部存在不良需要和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再犯罪。
劳教人员脱逃动机形成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还会发生良性转化(终止逃跑)和恶变(多次脱逃)。
二、劳教人员脱逃动机形成伴随的心理特征
劳教人员的脱逃动机一旦形成对劳教人员影响是巨大的,劳教人员的心理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恐惧的心理特征
对于劳教人员来讲选择了脱逃就意味重新违法犯罪,而且在脱逃过程中随时有被抓获或甚至被击毙的危险,这对任何一名脱逃劳教人员来讲这都是必须面临的,尽管劳教人员对脱逃做了“精心”准备,脱逃动机也支配劳教人员进行脱跑,但脱逃的危险性和法律后果使欲罢不能,想脱逃又担心后果严重的恐惧心理比较突出。这是每一个逃犯都难以抗拒的一种心理特征。
(二)矛盾的心理特征
矛盾的心理特征直接表现为劳教人员的脱逃动机斗争,对于有逃跑动机的劳教人员来讲,一方面他们有些强烈的需要(在前面我们已详细分析过,但这些需要在劳教所内往往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满足,而只有靠脱逃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有效的所规教育和尚未泯灭的良知往往也使个体意识到自己脱逃行为后果和可能负出的法律责任,因而又产生了抑制自己过分需要的不能脱逃的动机。这两种动机的斗争使劳教人员心理十分矛盾。逃与不逃,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哪一方占优势,就会产生哪一种行为和结果。
(三)侥幸的心理特征
劳教人员的脱逃动机一直能够保存在劳教人员的心理,其原因之一就是劳教人员的侥幸心理。虽然对脱逃后的惩罚性后果感到恐惧,但却认为脱逃计划“周详”,准备工作的“充分”,脱逃说不定就能成功。这种侥幸心理的产生,根源劳教人员对脱逃所得利益的强烈渴求和对劳教所等执法机关能力的轻视,因为在他们周围,确实存在过个别脱逃成功的先例,这种示范效应强化了他们的侥幸心理。
(四)防卫的心理特征
劳教人员在脱逃动机定型后,都会产生很强的防卫心理。一方面表现为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决定脱逃后,劳教人员往往心神不定、对外界舆论、周围同教的反应特别关心,对有关事物神经过敏、反应异常。例如:有的劳教人员一听到其他劳教人员谈及有关脱逃方面的事,就以为是对他暗示,知道了他的脱逃计划。另一方面表现为劳教人员对自己行为的保密。在脱逃前,劳教人员除了与关系十分密切或有利益冲突的劳教人员有接触外,对其他劳教人员表现都很疏远。就民警找谈话劳教人员也是不愿意多谈。劳教人员的脱逃时伴随的防卫心理有利于我们识别劳教人员逃跑意图,及时制止劳教人员脱逃,矫正其脱逃动机。
三、劳教人员脱逃的防范控制与对策
逃脱分子先有了脱逃的心理动机,才可能有脱逃的一些准备行为,有行为就一定会有外在表露。因此就要求我们做到能从劳教人员的一些外在表露摸清其心理动机,了解其行为动向,分析劳教人员心态,寻找他们欲逃跑的破绽。那么针对劳教人员脱逃的种种心理动机,我认为在管理上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一)努力提高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是劳动教养工作主体,也是劳动教养人员逃跑的防范控制工作的主体。一个干警的心理品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何,对劳动教养人员管理和教育工作关系极大,一个干警的业务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如何,对预防和控制劳动教养人员逃跑,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对劳动教养人员逃跑实施进攻性预防和防守性预防的前提和保证,是劳动教养人员逃跑的防范控制对策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措施。
(二)建立和维护劳动教养场所良好的教育改造秩序
劳动教养场所的教育改造秩序,是指劳动教养机关依法建立、并通过各种管理手段维护的劳动教养人员学习、劳动、生活的正常状态。建立和维护劳动教养场所的教育改造秩序,是劳动教养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预防劳动教养人员逃跑的重要措施。做好这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是:
1、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严格管理的规范体系。
2、严密组织劳动教养人员的各项活动,并对活动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3、坚持干警深入三大现场,实行直接管理,及时排除“四防”工作中的漏洞和隐患。
4、及时查处和打击劳动教养人员逃跑等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奖惩手段在管理中正负强化作用。
(三)加强劳动教养管理基层基础建设,建立防范控制工作体系
1 加强劳动教养大、中队及劳动教养人员班组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清楚“所王所霸”现象。
2 加强管理和防范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监控功能,增强防逃的威慑力。
3 认真做好劳动教养人员思想动态分析和重点人员的摸底排队工作,落实各项监控措施。
4 加强场所警戒护卫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防逃作用。
(四)正确贯彻劳动教养工作方针,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努力改善劳动教养场所的生活卫生条件。
贯彻劳动教养方针,核心是教育。要认真做好“三个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疏导工作,促进劳动教养人员思想转化;要尊重劳动教养人员的人格,维护和保障其合法权益,并应将解决其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消除劳动教养人员的抵触、对立情绪;要努力改善劳动教养场所的生活卫生条件,创造文明的场所环境,促使劳动教养人员能安心接受教育改造。
四、总结
总而言之,防止劳教人员脱逃是劳教场所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我认为最为行之有效的防逃要“以人为本”,从“人”因素着手。作为人的因素的防脱逃措施首先就要“人(干警)”针对“人(劳教)”来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能从劳教人员的一些外在表露摸清其心理动机,了解其行为动向,分析劳教人员心态,寻找他们欲逃跑的破绽。在此基础上,采取及时准确的防控对策:高度重视,实施严格管理是基础工程;劳教结合,促进改造转化是治本之策;因材施治,矫正脱逃心理是有效手段;打防并举,实施综合治理是重要保障。
30513216
261522972
0570-7777626
https://weibo.com/u/2403987017
maqingx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