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登华山,适逢大风雪,向上之际,心里挣扎于进退之间,一路惴惴,步履沉重;待得决定自“苍龙岭”转身下山,原本下山应觉更险更令人心颤的路,反倒觉得脚步轻快了,始懂得“放下”两字。
俗谚云:“拿得起,放得下”。现实是,许多事情是拿得起,而放不下的,因为在许多时候“放下”就意味着放弃,放弃的背后或是认输或是遗憾或是失落,无论怎样都是“不美”之事。不“放下”,是为“执”,而这“执”程度不同效果也迥异,“执着”是个溢满赞誉的词,而“固执”则反之。窃以为,是“执”?是“放下”?要以客观实际情况以及内心的关照去抉择。
关于“放下”怀里过河女子的佛禅公案开示我们,真正的“放下”是自心里。“放下”,并非都意味着放弃和忘却,而是要睁开心灵的眼睛,珍惜心里最美好的东西,舍弃一切偏执的心外之物,如古人所说,“当忧则忧,遇喜则喜”。
宋代禅宗无门禅师有一首诗偈“春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自视是做不到如此心无丝挂,本红尘中一俗人,所遭逢的也无非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俗事,然而,若能在这七情六欲的困扰中多一分“放下”的清净,对己对人都是种慈悲。因为“人生如舟”,负载过多过重,不沉船也难免要搁浅。放得下,是为了能拿得起
嗨、快来消灭零回复。